返回 发布日期: 2025.10.17
在制药工业中,生产环境的洁净度是药品质量与患者安全的生命线。洁净服作为人员与洁净环境之间的关键屏障,其选择绝非简单的“统一配发”,而是一项基于科学、法规和风险管理的精准决策。核心原则在于:洁净服的性能必须与所处洁净区的等级要求相匹配。本文将系统阐述制药厂如何依据车间等级,科学遴选适用的洁净服。
首先,需明确制药车间洁净等级的划分标准。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ISO 14644标准,而行业内更习惯沿用GMP(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)中的A、B、C、D分级。
A级区:高风险操作区,如产品灌装、无菌配制区域。要求动态空气流为单向流,风速均匀,达到最高洁净标准。
B级区:作为A级区的背景区域,用于无菌配制和灌装等高风险操作。
C级和D级:用于生产无菌药品过程中重要程度较低的洁净操作阶段。
选择洁净服的根本目的,是控制人员这一最大的、活动中的污染源。人体会持续散发颗粒物(皮屑、毛发)和微生物。因此,洁净服的核心作用是有效包裹人体,阻隔人体污染物向外逸散。
A/B级无菌区:最高级别的屏障——连体式无菌服
A/B级区域直接接触无菌产品或其内包装,任何污染都可能导致产品无菌保证水平失效。对此,洁净服的选择标准最为严苛。
款式选择:必须采用全覆盖式连体服,通常为“三紧式”设计(领口、手腕、脚踝紧),确保无皮肤或内衣暴露。应配备一体式头罩(将头发、胡须完全包裹)、防护面罩和内置的鞋套或高筒靴。背部通常采用拉链加密封粘条的双重封闭设计,防止微粒从缝隙中泄漏。
面料性能:
高密度长丝纤维:首选聚酯或尼龙制成的长丝纤维织物。因其无绒毛脱落,本身不发尘,是A/B级区的黄金标准。
卓越的颗粒过滤效率:面料需能有效阻隔穿戴者体内产生的微小颗粒。
优异的抗静电性能:防止静电吸附环境中的尘埃粒子,并避免在操作易燃易爆溶剂时引发风险。
耐久性与多次灭菌耐受性:A/B级洁净服必须能承受反复的蒸汽(高压釜)或辐射灭菌,且性能不衰减。
使用与管理:必须为一次性使用或经过严格验证的清洗灭菌周期后单次使用,确保每次使用都处于最佳无菌状态。
2. C级洁净区:可靠的防护——连体式或分体式洁净服
C级区用于非最终灭菌产品的某些工艺步骤,或作为高致敏性药品的生产环境,要求依然严格。
款式选择:首选连体式设计,以提供最佳的整体防护。
在某些风险可控的环节,经评估后也可使用高性能的分体式服装(上衣+裤子),但必须确保在活动时腰部无皮肤暴露。
面料性能:同样推荐使用长丝纤维面料,以控制发尘量。
对面料的颗粒过滤效率和抗静电性能有明确要求,但标准可略低于A/B级。需具备一定的舒适性和透气性,因人员可能在此区域停留较长时间。可耐受多次工业清洗,但灭菌要求通常低于A/B级。
3. D级洁净区:基础屏障——分体式洁净服
D级区是制药洁净区中级别最低的,通常用于口服制剂、非无菌原料药的生产或作为更高等级区域的更衣通道。
款式选择:广泛使用分体式洁净服(大褂式或上衣+裤子),兼顾了基本的防护功能与穿脱的便利性及舒适度。连体服在此区域同样适用,尤其在某些产尘量较大的操作中。
面料性能:面料选择范围更广,可采用高品质的斜纹或缎纹织物,甚至经过特殊处理的棉质混纺面料(但需注意其发尘率较高)。核心要求是不产生绒毛,不易脱落纤维,并能通过常规工业清洗有效去除污染物。抗静电性能仍是必要项,但要求可进一步放宽。
三、 超越等级:其他关键选型考量因素
除了核心的洁净等级,以下因素也需纳入决策体系:
工艺操作特性:若涉及高致敏性、活性成分或有害物质,洁净服还需具备化学防护性能,并考虑其密闭性。
舒适性与人性化:服装的透气性、吸湿排汗性、合身度直接影响员工的穿戴意愿与合规性,间接影响洁净效果。设计应符合人机工程学,方便活动。
颜色管理:通过不同颜色的洁净服区分不同区域、工种或访客,是实现可视化管理和防止交叉污染的有效手段。
供应商资质与验证:所选洁净服供应商需有良好的质量体系,并能提供相关的验证文件,如颗粒过滤效率、抗静电等测试报告。
为制药车间选择洁净服,是一个系统性的风险管理过程。它要求企业深入理解自身的工艺需求、洁净等级标准以及人员行为的影响。通过建立“等级对应、风险导向、综合考量”的选型策略,制药厂不仅能满足法规的符合性要求,更能从根本上构筑起一道坚实的人员污染防线,为生产出安全、有效、高质量的药品提供不可或缺的保障。精准的洁净服选型,是现代制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一个细致却至关重要的环节。